第四部、深谋远虑,定国安邦
贞观十七年(公元643年)正月十七的夜里,一代诤臣郑文贞公魏征在家中病逝。
魏征的逝世,令太宗皇帝感伤至深思念不已。他对身边的大臣忧伤痛怀地说:“以铜为镜,可以知道自己的衣冠穿戴得是否端正;以史为镜,可以看到国家兴衰的原因;以人为镜,可以知道自己行事举止的得失。如今魏征死了,从此我也便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。”
太宗曾对对自己身边的亲近大臣推心置腹地说:“君主只有一个心,而进攻他的人又很多,有的凭勇武有力,有的凭能言善辩,有的凭阿谀奉承,有的凭奸险狡诈,有的凭投其所好。他们从四面八方进攻,各自寻求推荐自己的途径,邀取恩赐福禄。如果君主稍微怠慢,接受了其中的一种,危亡就会随之而来,这便是做君主的困难之处啊。”
从前,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:“前代史官所记载的内容,都不让君主看,这是为什么呢?”
房玄龄说:“忠直的史官不编造夸大好事,但也不隐瞒坏事,如果君主看到不利于自己的内容,必定会责备发怒,所以不敢进献给皇帝看。”
太宗对房玄龄说:“我的心胸和前代帝王不同。想亲眼看一看国史记载,知道了自己往日的过错,好作为今后的鉴戒,你可以在撰好之后陆续给我一阅。”
谏议大夫朱子奢上疏:“陛下有超凡的德行,举措没有过失,按道理说,史官所记载的文字应该是十分好看的。陛下阅览《起居住》,对政事虽然没有什么损失,但如果传袭下去,万一将来不是上等才智的人做了皇帝,为掩饰错误,回护短处,史官必定不能免遭刑法诛杀。所以,前代不让君主观看《起居住》,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。
太宗不听众人的劝谏,执意要看。于是,房玄龄和给事中许敬宗等人将《起居住》删定为《高祖实录》和《今上实录》后,才分别进呈给太宗御览。
当太宗看到书中有关玄武门事件的记载时,发现其中的语言大多隐晦而没有秉笔直书,立即对房玄龄说:“从前周公诛杀管叔、蔡叔以安定周王室,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,我的做法,也与之相类似,史官为什么要隐晦这段历史呢?”太宗立即命令房玄龄削去多余的言辞,直截了当地记载这件事情的始末原由。
这年夏月,太子承乾谋反的事被同伙儿告发。太宗询问手下的大臣:“该如何处置这个忤逆的承乾呢?”
众大臣不语。
后来,通事舍人来济进言:“陛下您不失为一个慈父,如果太子本人能享尽天年,这样处理就好了。
太宗听从了来济的建意,将太子李承乾废为庶民,囚禁在了右领军府。
太子被囚之后,魏王李泰便自己入朝侍奉,太宗曾当面答应立他为太子。岑文本等大臣也劝太宗皇帝这样做。惟独长孙无忌坚决请求太宗皇帝将晋王李治立为太子。
李泰向太宗皇帝邀宠,把入朝奉事那天说成是他的再生之日。他还对太宗表白:“我虽然只有一个儿子,等到我死的那天,一定为陛下您杀掉他,将皇位传给晋王。”
太宗把他的这些话讲给了诸位大臣,并说:“世间的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,我见他这样忠诚,内心非常疼爱他。”
谏议大夫楮遂良奏说:“陛下的话太不妥当了,希望您仔细想想,一旦魏王占据了天下,他肯于杀掉自己的爱子,将帝位传给晋王这样的事情吗?”
后来,太宗逐渐知晓了魏王李泰的平日所为,太子谋反也与他直接关联。便对侍奉在身边的大臣们说:“我若是立李泰为太子,那就表明,太子的地位是可以通过玩弄手段而得到了。自今以后,如果太子失去道德,而藩王又窥伺机会图谋取而代之的,那么这两个人都要舍弃不用,这条规矩要传给子孙万代,永远为后人效法。是日,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,同时还囚禁了李泰。
太宗的这个决断不能不说是经过深谋远虑的,他这样做的结果,不但保全住了自己三个儿子的各自性命,还避免了兄弟阋墙相互残杀的内讧发生。 2002年8月15日初稿 2013年9月28日改毕
|
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