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篇小说】贞观启示 (四)

分类:中篇小说 | 标签: 中篇小说  
2013-11-29 08:09 阅读(?)评论(0)


贞观启示
 
(四)


贞观三年春,唐太宗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、右仆射(署理宰相事),魏征署理秘书监参与朝政。

在这三人中,房玄龄不但通晓政务善于谋划,且用法宽和平正,对下级僚属不求全责备,从不以己之长来对别人的短处。杜如晦为人刚正不惟己甚,辩事识物长于决断,奖掖后进更是不遗余力。每次太宗和房玄龄谋划政事,房玄龄一定会说,非杜如晦不能决断。而等杜如晦来了,多是采纳房玄龄的建议。因此,二位宰辅的关系非常和谐融洽,同心协力地为国操劳。后来的司马光曾为他们二人下过这样的考语:遍观古今宰辅,彼此相知互为倚靠而称为贤相的,当首推房、杜二人。

虽然魏征出身寒微,但他身正行端不畏权贵,敢于直言上谏坦荡磊落,做人办事从不虚与委蛇,辨析事物更是一针见血。

这年四月,太上皇李渊迁居太安宫,从此,太宗皇帝开始亲御太极殿。

闲暇时,太宗皇帝和大臣们在一起谈古论今,他曾向给事中孔颖达询问:“《论语》中的‘有能力的人向无能力的人请教,知识丰富的人向知识匮乏的人请教,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,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。’这如何解释呢?”

孔颖达向太宗皇帝解释道:“并非一般人如此,帝王也应当如此。帝王内心要蕴含神识明见,但外表却应当沉默少语。《易经》里说:‘貌似蒙昧来修养内心的人能成大业,管理民众用韬晦掩盖内心的聪明才成圣明。’假如身居至高无上的地位,随处炫耀自己的聪明,依恃材质而盛气凌人掩饰错误拒绝纳谏,就会造成下情无法上达,这是自取灭亡之道,不能不引以为戒啊。”

太宗皇帝倡导开明的人际关系,他十分厌恶君臣及臣子间的勾心斗角。他一方面奖掖忠言进谏之士,同时,对那些言过其实的表章便不与过多的理睬。他推人以诚,用人不疑,不文过饰非,更不袒护身边亲近大臣的过错。

贞观四年正月,太宗皇帝委派兵部尚书李靖,由他统领四路军马分道出击滋扰闹事的突厥。二月,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。三月,平灭突厥,并生擒了突厥首领颉利可汗押解回长安。

这年的三月十九日,右仆射蔡成公杜如晦病逝。

夏季六月,太宗皇帝征发士兵和工匠修筑洛阳宫殿以备巡幸之用,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道:“皇上巡幸洛阳之期还没确定就预先修筑宫殿,这不是现在的急务。皇上如何不首先考虑突厥的再起,却先考虑修筑洛阳宫殿呢?听说,运送一根建造宫殿的柱子需要两千多人,单这一根柱子就要花费几十万的劳动力才能运送到洛阳,其它的花费也就可想而知了。陛下刚平定洛阳时,凡遇隋朝宫殿奢侈的均下令拆毁,为什么还不到十年光景,又要重新营造修缮,为什么以前厌恶的东西现在又加以效仿呢?再说,按照我大唐现在的财力状况,怎与当初的隋朝实力相比!陛下奴役极为疲惫的百姓,承袭隋朝灭亡的弊端,这恐怕要超过炀帝呢!”

太宗听了张玄素这番话,问道:“你说我不如炀帝,那么与桀、纣相比如何?”

张玄素答道:“如果此项劳役不停,恐怕也要一样遭至变乱!”

太宗点头感叹:“都是因为我考虑不周,才至于此呀!”太宗对身边的房玄龄说:“我以为洛阳地处大唐中央地段,四方朝贡路途均等,想着便利老百姓,所以派人营造,刚才玄素说的确有道理,应当立即停止此项工程,日后有事去洛阳,即使露宿也不妨事。”说罢,停工的旨意即刻派人传下去了,赐给张玄素彩绸二百匹以示嘉奖。

不明智,则上下不通气,太苛察,则对事物多有疑心。

太宗皇帝知道,万事皆自行裁定而不信任群臣,即使日理万机劳心费神,怎么能每件事都切中要领而不失衡呢?鉴于对自己正确的认识,太宗皇帝极力倡导选贤用能,罢这些人分别充任到政府的各个部门,让他们充分参与考虑国家大事,允许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主张,推行重大事情逐级汇总制度,由下而上,逐级汇总,重大事情先上报到宰相那里,经宰相们深思熟虑认为妥帖可行,然后再呈报给皇上裁夺。同时推行有功者赏,有过者罚的评价奖励机制。如此一来,全国上下谁还敢不尽心竭力?哪一级官员不恪尽职守?长此以往,何愁国家会治理不好呢?

2002815初稿

2013928改毕

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