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篇小说】贞观启示 (二)

分类:中篇小说 | 标签: 中篇小说  
2013-11-27 07:21 阅读(?)评论(0)


贞观启示
 
(二)


平时,太宗皇帝是个广纳博鉴严于律己的人,他不要无声无息而昏暗,不要斤斤计较而明察。在施政的举措上,用道德加以诱导,以礼教辅佐整顿,逐步形成了君主贤明,臣下正直的官场作风。这一年,由于关中地区闹饥荒,一斗米的价钱值一匹绢;第二年,全国出现严重的蝗灾,第三年,全国很多地区发大水。由于太宗勤勉听政,各职守部门赈济得力,虽然有的百姓不得不异地求食,但并不抱怨。后来,全国粮食获得了大丰收,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又都返回了故里,一斗米才不过三、四钱。由于整治有方疏导得力,全国整个一年的死刑罪犯一共才二十九人。一时间,东到大海,南到五岭,行人路不拾遗,家家夜不闭户,人民殷实物丰,国家富足安定。行旅不带粮,在路途上可以得到供应的食物,来往客商,可以放心大胆地在野外露宿。稳定的社会秩序造就了善良纯朴的民风,招致夷狄来拜,引来四方钦服。

与众多的封建帝王相比,唐太宗称得上是有道明君,但是,他也是至高无上手握生杀大权的封建皇帝。虽然他也在极力地倡导以法度治国,但也免不了以感情好恶来处理问题的事情发生。

有一时期,太宗曾一度担心自己身边的臣子和在外的官吏接受他人的贿赂,于是就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前去试探他们。

在这次试探中,有一个司门令史收受了一匹绢的贿赂,得悉后,太宗想要杀掉他来警示一下手下的臣子。民部尚书裴矩向太宗劝谏道:“当官的收受了贿赂,按罪理当处死;但是陛下派人把贿赂送去使他接受,这是故意引诱他触犯法律,恐怕不符合陛下的‘用道德加以诱导,以礼教加以整顿’的初衷吧!再说,这人固然有罪,但其罪并不致死呀。”

太宗怒斥他道:“你想执守法律,而使我失信于天下吗?”

这时,兵部侍郎戴胄站了出来,他向太宗回道:“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,而法令则是国家向天下昭示威信的准绳!”

太宗闻听,冷酷的面容露出了喜色,不由得夸赞戴胄道:“由你来执掌国家的法度,还有什么可让我忧愁的呢?”当即,传旨加封戴胄为主管刑典的大理寺少卿。

后来,戴胄曾多次据理冒犯太宗皇帝,坚持执法,太宗也都能依从他的处置。所以,在相当长的一端时间里,全国上下很少有冤狱的事情发生。

太宗皇帝不但是个勇于进取的有为皇帝,还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细心人,他能借物喻人以事警人,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弥补短处。

有一次,太宗皇帝和太子少师萧瑀聊天儿时说:“我年轻时喜好弓箭,曾得到十几张好弓,自认为再没比这更好的弓了。最近,我把这些弓拿给做弓箭的工匠看,他对我说,这些弓都不是好材料。我问他为什么,他说弓箭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,脉纹都是斜着的,弓固然很硬,但射出去的箭都不直。”太宗感叹了一声说道,“我是用弓箭等武力平定的天下,而我对弓箭的性能却没有完全认识清楚,我又如何对天下所有的事物都能看清楚呢?”

鉴于这个道理,太宗颁布诏令,凡五品以上的京官,都要到中书省衙署里轮流值班,并且多次召见这些官员,从他们那里,询问探访民间疾苦和政治上的得失。

太宗对下属们作了这样一个比喻:君主好比是水的源头,大臣如同水的支流,若是让源头的水浑浊了,要想得到清澈的支流是不可能的。君主自己如果作假使诈,又如何要求臣下中正耿直呢?

这年冬天,有人向太宗告发,右丞魏征利用职权偏袒他的亲戚,太宗派遣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暗中调查,结果是查无实据。温彦博向太宗是这样说的:“虽然魏征远避嫌疑,没有什么私心,但他平时不讲究仪容行迹,却也有可以责备的地方。”

于是,太宗便派温彦博前去奚落魏征,并且让他传话说:“自今以后,在皇上面前应讲究仪容行迹,不可放浪形骸!”

翌日,魏征上朝,依旧是往日那身很随便的装束,太宗看了,就故意装出了不高兴的脸色给魏征看。

魏征若无其事,他正色对太宗皇帝辩道:“我认为,君主与臣下之间应上下一心,以诚相待。若是上下之间仅存仪容行迹,那么这个国家的兴衰隆替就尚未可知,因此我不敢遵奉陛下的诏令。”

太宗直眼看着魏征,有些愧疚地对他说道:“此事我已经后悔了。”

魏征拜倒在地,说:“此生我有幸得以奉事陛下,恳请陛下允许我成为一个良臣,而不做忠臣。”

太宗皇帝生得容貌俊朗神采飘逸,但英气中总有刚毅外溢,他的一颦一笑,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霸气显露出来。因此,每当群臣看到他时,都有一种心惊胆战手足无措之感,即使嘴上有什么想说的话,也被他外溢的威严给吓得咽回了肚里。

经魏征提醒后,太宗便极力使自己和颜悦色地出现在大臣们的面前,每见有人上朝奏事,都摆出一副笑容可掬的神态,为的是能听到大臣们对自己的规谏之言。

他曾对手下的臣子们说:“人要想看见自己的形体,必须要借助于镜子;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,就必须要善待忠臣。”太宗凝视着近前的文武大臣停顿了一下,又说,“如果君主专横跋扈刚愎自用,臣子则多阿谀奉承之辈,君主一旦失去了国家,臣子岂能独自保全?朝廷政事有什么得失,我希望大家不惜畅所欲言。如果文过饰非,那是要坏国家大事的!”

此后的二十年,由于太宗皇帝政治开明,律己甚严,官场作风有了很大的扭转,社会风气也变得质朴淳厚了。那时,国家和百姓虽然都开始富足起来,但崇尚简朴的人们穿着也都不用锦绣。

2002815初稿

2013928改毕

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3-11-29 08:14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